实验室概况
2020年获生态环境部批准,依托亚洲版bat365、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建设,以新污染物为对象,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领域前沿,开展危害识别-毒性效应-健康风险-干预策略等研究,揭示新污染物环境与生态相互作用的行为特征,发展基于健康风险的前瞻性新污染物防控理论与方法,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与技术支持。
主要研究方向
1. 新污染物识别及预警技术研究
2. 新污染物生物毒性及生态风险研究
3. 新污染物人体暴露途径及健康影响研究
4. 新污染物削减技术和健康风险干预策略研究
实验室领导班子
沈根祥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新污染物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新型污染物生态危害效应与风险防控研究。
申哲民 长聘教授
bat365在线中国官网登录入口长聘教授、博导,国家环境基准委员会委员、国家疏浚工程中心特聘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获得者。主要从事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2012年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肖萍 主任医师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化妆品科学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环境污染物以及日用化学品毒理学安全性检验和评价工作,曾获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十届“银蛇奖”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扬子江杯”第四届上海市医务青年管理十杰。
代表性科研成果:
有机污染物毒性削减与环境行为智慧预测
有机污染物具有种类多、难降解、毒性大等特点,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氧化和吸附方法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具有良好的效果,本重点实验室明确有机污染物在氧化和吸附过程中的内部影响因素及去除规律,可为新生或缺乏实验数据的有机污染物的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新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建立及人群研究
环境中新污染物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不良影响,本重点实验室建立同时测定尿液中有机磷阻燃剂和有机磷农药的检测方法;评估孕期全氟化合物暴露对婴儿神经发育的影响及甲状腺激素的潜在中介作用,为评价新污染物的环境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高通量高内涵毒性筛选体系建立与应用
化学品毒性效应筛查在环境化学物质风险评估和管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重点实验室建立基于典型模式生物的高通量在体毒性效应评估体系,系统筛查不同类型环境化学品及实际环境复杂样品的发育毒性效应潜能并明确毒性靶点与机制,为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价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新型全氟化合物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
随着传统全氟化合物(PFOA和PFOS)的限用/禁用,大量新型PFAS作为替代品被开发、使用并排放至环境,进而进入人体,危害健康。本重点实验室构建新型PFASs非靶向/痕量靶向分析方法,实现复杂环境介质中未知PFASs的筛查识别和痕量检测,同时开展动物暴露实验,明确典型PFASs对小鼠毒性效应和毒性机制,为其风险评价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禽畜粪便及厨余垃圾共堆肥过程中新污染物赋存特征及去除机制
好氧堆肥是一种高效的有机垃圾处理方式,但因耗时过长,且有机垃圾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等新污染物在好氧堆肥产品的农业化利用中存在潜在污染风险,该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受到极大限制。本重点实验室建立快速好氧堆肥系统,明确有机垃圾中多种新污染物在快速好氧堆肥过程中的赋存特征及变化规律,解析抗生素的降解动力学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去除及反弹机制,评价快速堆肥体系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环境新污染物暴露负荷与健康风险评估
各类新污染物广泛用于工业和商业消费品中,且分布在室内灰尘、水、空气等环境介质中。本重点实验室通过模型分析、体外急性毒性实验和暴露评估等明确几种新污染物的环境分布、毒性效应和人群暴露风险,并提出膳食建议等,为进一步揭示新污染物暴露负荷情况与常见疾病的关联奠定科学基础,也为新污染物的环境管理和控制提供重要参考。